|
|
|
|

汶川地震中,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发挥的作用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于,2001年7月立项后,经历3年的完善,由6个分项目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开始实施。 数字地震项目以围绕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为主要目标,从数...

作者:未知来源: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2009年01月07日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于,2001年7月立项后,经历3年的完善,由6个分项目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开始实施。

    数字地震项目以围绕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为主要目标,从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应用方面实现地震监测预报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建立全国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同时利用项目产出的各类实时数据,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为公众提供地震信息服务。

    GIS作为项目建设中的基础技术之一,在本项目中各个子项目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2005年12月,本项目的中的GIS软件招标,ARCGIS系列产品成功中标,开始在地震局各个部门推广应用。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这次8.0级地震速报、余震活动的监测、强地面运动观测、地震应急、地震信息发布和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地震速报

     国家级测震台达到了152个,同时31个省级区域台网也建了800余个测震台。目前我们台网汇集和处理近1000个台的实时数据,每天处理的原始观测数据达40GB。

    这次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局的台网在3分钟就将地震的位置上传到地震局内部的EQIM地震速报网上,青海等一批四川周边的地震台网也在数分钟之后将地震参数上网,全国各个区域地震台都在参与地震速报。由于有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建设基础,国家地震台网中心4分钟就测定出了这次地震的初步参数,约12分钟就确定了速报的地震参数,报告了上级。

图一、国家级台网分布

图二、区域台网分布

应急指挥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这次四川汶川8.0地震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地震速报的参数是在地震发生后约12分钟传到应急响应部的。得到参数后,地震局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同时开始对这次地震的灾害进行快速评估,提供评估结果。这次地震灾害评估结果显示灾害严重,同时启动了辅助决策系统。5分钟后提出应急响应的级别,建议启动I级响应。之后工作人员立即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的I级响应要求,启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大厅的视频通讯系统,与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和浙江等指挥部进行连通等。此外还启动了防震减灾公益号12322地震信息平台,搜集地震灾害信息,并快速上报政府相关部门。整个过程是在10分钟内完成的。

    应急指挥系统发挥的作用:

(1) 根据地震三要素和基础信息对震灾进行判断,进行灾害快速评估,确定灾害级别;
(2) 提供震区的基础地理信息;提供地震灾害辅助决策和提醒信息,如周围的水库和道路的分布情况,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方面的判定和提醒,为救灾 提供参考性信息;
(3) 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场所提供技术条件保障;为地震现场的应急指挥提供通信和应急保障,保障与后方指挥部通信和信息的畅通,为政府提供与地震应急相关的其它信息。

图三、抗震救灾指挥现场

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

    1. 在线绘图

    本系统的后台采用ArcIMS提供在线绘图服务,公众可在线提交查询条件,包括时间区段、经纬度范围、深度和震级信息。
 

图四、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界面

    2.地图发布网站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立即开通了基于GIS的地震信息服务网站,http://www.ceic.ac.cn,该网站是国家地震局关于地震发生位置和震级情况的官方网站。

    此系统采用了ArcIMS 9提供地图服务,管理的数据主要包括:
 基础地理数据

(1) 矢量数量。全国范围的行政地图、交通干线、河流及水系、居民点等。
(2) 全球DEM数据。
(3) 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数据,由系统自动获取,与本地数据匹配后一并发布,具体有影像、地形和地图。

    专题数据

    中国境内和全球范围内的地质断层(地震带)分布数据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历次地震资料,每天进行实时更新。

上一篇:GIS支持下的印度洋海啸灾情缓解——综合…

下一篇:GIS技术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