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初夏,武汉东湖落雁岛碧水连天、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这里有800年的古树,上千种珍稀动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近日,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团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该省自然资源部...

作者:兰圣伟 王自堃 胡志喜来源:自然资源报|2021年07月08日

初夏,武汉东湖落雁岛碧水连天、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这里有800年的古树,上千种珍稀动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近日,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团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该省自然资源部门以“共抓大保护”为目标,紧扣“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荆楚大地“天蓝、地绿、山青、水碧”的生态画卷跃然纸上。

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牢牢守住长江经济带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猛告诉记者。

坐标  武汉

开创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镜头一:马驿山矿区。绿树掩映下,一汪碧绿的湖泊若隐若现;青山绿水间,一座古香古色的书画博物馆点缀其中,尽显古朴静雅。

镜头二:戴家湖公园。绿皮火车、水泥管儿童乐园……随处可见的工业艺术;绿草如茵、湖光潋滟、飞鸟成群……满眼又是绿意青葱。

几年前,马驿山矿区还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矿区多年进行开采活动,破坏了植被生态系统,改变了原始地形,水土流失严重,地表面貌支离破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13年,马驿山矿区治理工程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示范工程范围。武汉东湖高新管委会将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规划主题定位为“书画文化创意”,并作为光谷长江书画博物院建设的一部分。经过多年努力,过去的破损山体满目疮痍蜕变成了如今山清水秀的书画文化创意公园。

戴家湖公园的变迁则更为曲折。戴家湖原为武汉市青山区的一个自然湖泊,后成为粉煤灰堆场,再后来又成了建筑垃圾场,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戴家山”。为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武汉市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通过两期工程建设,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利用废弃材料的再回收,使整个公园不仅呈现出工业特色,还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公共服务和防灾避难等多功能于一体。戴家湖公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脸”,成为青山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缩影。2017年,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前沿阵地。”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周强告诉记者,武汉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锁定城市生态底线,加强“两江四岸”修复巩固生态框架,推进湿地郊野公园建设普惠民生福祉,开展受损空间生态修复,修补城市伤疤。同时,探索建立了“规划研究—工程设计—实施运营”的全过程工作机制,提出强规划、搭平台、促实施三大行动,开创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数据显示,武汉市共关停68座矿山,还绿75座破损矿山,修复面积累计达1.3万亩。“两江四岸”建成长达69.37公里的江滩画廊,全市建成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694平方公里。

戴家湖公园只是武汉乃至湖北生态修复成果的一个缩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郭建华表示,近年来,湖北重点实施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包括化工围江整治与污染土地修复、长江干流岸线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江河湖库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一江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九大工程,总投资103.2亿元,目前已有20个项目完成工程验收。“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26.8亿元,完成1207个矿山治理,治理面积13.68万亩,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滩美”的长江画卷初步呈现。

坐标  嘉鱼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绿色发展

镜头一:胜利茶厂。蜿蜒的公路一侧,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茶树吐露着新芽;另一侧,层层叠叠的茶山上,几位茶农正忙着移栽茶苗。

镜头二:官桥村何家塘。修剪精致的绿化带、整洁干净的公路、波光粼粼的湖面、高低起伏的树林,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2018年,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把嘉鱼县纳入全省4个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之一。2021年,嘉鱼县官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被列入自然资源部确认的湖北省20个试点之一。项目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实施”的方式,由官桥八组田野集团具体实施。

提起官桥八组,可谓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以来,官桥八组坚定走工业化、产业化道路,实现了家家住别墅、人人有工资、年年有分红的目标,是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然而,对周边的村庄来说,同样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发展态势却迥异。

官桥八组的成功发展经验能否在周边村庄复制?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带来了契机。

“官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主要位于朱砂村、石鼓岭村、两湖村、港南村、官桥村,规划面积约6.8万亩。”嘉鱼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熊飞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嘉鱼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行“土地整治+五大产业”,融入交通道路、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发展、旅游产业、美丽乡村创建等规划设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实现“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净、村美”的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嘉鱼特色的实施模式。

以胜利茶厂为例,针对茶厂原有茶园基地老化、产量低、茶叶品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生产能力差等情况,开展茶园基地和茶叶生产线提升改造,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品茶、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茶旅融合体验园。

官桥村何家塘项目结合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开展池塘清淤、塘堰整理、配套道路升级改造等建设,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两湖村五组村民程起平曾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长江实施十年禁捕后,他积极配合退捕上岸。现在,他的身份是西凉湖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给村民创业带来了好机遇,我们5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承包了3000亩整治好的良田,开展虾稻共作,每年获利约300万元。”程起平笑着说,只有环境变好了,才能聚人气、聚财气、聚产业,老百姓的日子才更有奔头。

据统计,湖北省全面启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以来,共计安排项目46个,覆盖村庄310个,涵盖郊野公园、矿山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整治、现代农业等8种类型,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助推绿色发展。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吴鹏说:“‘十四五’期间,湖北将建设不少于1000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示范村镇,推动形成绿色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坐标  鄂州

构建长效机制践行“两山”理论

镜头一:橘园公园。微风和煦、蓝天白云,公园里绿树成荫、草木繁盛,湖面上荷花、芦苇连成一片,原生植被与木栈桥相映成趣。

镜头二:茅圻村张家湾。荷叶碧连天,果树立庭前。一条绿树掩映的柏油马路穿湾而过,一排排灰墙灰瓦荆楚特色的民居古朴独特。

鄂州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河湖纵横密布,滨江滨湖湿地资源丰富。这些湿地资源是长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鄂州市最大的发展优势。

洋澜湖湿地公园内的橘园半岛曾经被菜地、小苗圃、建筑和生活垃圾侵占。经过修复改造,最终建成一座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当地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鄂州市先行先试“两山”理论转化机制,着力在生态价值计量、生态补偿、生态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示范探索,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之路。

2016年,鄂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市域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编制工作,盘点绿水青山“家底”。同时,积极与高校合作研究生态价值计量方法,构建生态服务价值计量模型,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土地、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赋值,将各类资源对生态的服务贡献统一度量为无差别、可交换的货币单位。

“鄂州市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路径,制定《鄂州市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建立各辖区之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制度。”鄂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如辉说。不仅如此,鄂州市还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生态修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其中,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只予不取”,2016年至今梁子湖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共获得鄂州市及其他地区生态补偿资金3.55亿元。

位于梁子湖东岸的茅圻村张家湾曾经是个“脏乱差”的村庄。“房前屋后都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当地村民对记者说。

茅圻村张家湾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5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和实施以荆楚风格为主的生态民居改造工程,发展生态产业,挖掘旅游资源。自此,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升,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2019年,湖北省在襄阳市、鄂州市、咸宁市咸安区等11个县(市、区)先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试点,逐步探索出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资源变成了资产,让资产变成了推动生产的资本。”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陈大才告诉记者。未来,将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两山”理论转化,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转化力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7月起实施

下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