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在“五水共治”中的应用

1 引言 随着“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全面铺开和纵深推进,一个数字化高度集中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雏形初显,该平台依托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等多级网络能够实现对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精确、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数据信...

作者:肖进松来源:2014测绘学会|2014年12月26日

1 引言

随着“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全面铺开和纵深推进,一个数字化高度集中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雏形初显,该平台依托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等多级网络能够实现对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精确、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共享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水平[1],在成功助力县治堵办建成全省首个展现“治堵动态、便民服务、公众参与”的拥堵治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门县拥堵治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后,今年以来,我们又基于“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成功搭建全省首个五水共治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被中国水利报誉为“开启掌上治水新时代”综合系统。

2  “五水共治”背景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省“八八战略”,切合浙江“水乡”省情和民生需求提出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浙江”的重要内容[2]。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涉及到浙江省广袤的大地,事事件件离不开地理信息的支持和服务。作为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如何发挥已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服务“五水共治”,是测绘与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正是基于这个背景,三门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主动作为,提出基于“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打造服务于“五水共治”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系统方案,经过前期论证、编制设计方案、方案评审、系统建设等环节,目前“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并上线提供服务,在三门县“五水共治”工作中发挥着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在五水共治中的应用

2014年初,三门县依托“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通过现代地理信息和社交网络两大技术,联合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成功搭建全省首个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在业内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以平台为原型延伸的“浙江省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日前已与省联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全省得到大力推广。

 

图1  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1  注重科技支撑,创建智能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3.1.1借地理信息技术,治水信息全面收集 

依据“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提供的位置服务,我们可以迅速地将县年度治水项目快速转化图表数据,集中定位、动态更新到平台中,并通过直观图像、工程影像方式真实展现治水成果,增强信息共享合力,为获悉信息、展现成果、监督评议提供了权威、统一、动态的平台,实现了五水共治管理“作战一张图、管理一盘棋”的效果。目前首批定位录入工程168个,重点河道定位落标103条,计划6月底将年度7类329个工程信息全部输入数据库,实现治水工程全覆盖。

 

图2  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汇展系统

3.1.2借现代网络技术,治水进度动态监管

依靠乡镇(街道)和治水部门作为“服务数据库”录入单位,实时发布项目进度、施工情况、阶段分析等动态情况;基于“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的位置服务和网络挖掘技术,依托新三门网、三门TV网等两大新闻网络媒体,通过搜索设定关键词、治水主题活动及网民言论等,组建网络“基层数据库”。同时,锁定项目名称、时间分段、方案规划三个基本数据,项目名称空间化,整合服务和基层两大数据库的信息图表,重构项目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动态全景图,实现治水工程一目了然、设计方案一应俱全、施工过程透明公开,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截止5月底完善工程动态信息32个,其中防洪排涝工程26个。

3.1.3借高端影像技术,治水效果真实展现

借助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器等技术,结合“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街景数据和360°实景采集技术,以五港八溪、重点水源保护地、生态农业园区等三大水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将亮点工程、精品镇、美丽乡村、生态步廊等水景观实行影像拍摄或360°全方位监控,并在汇展系统中逼真重现。同时,依托“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中“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系统”技术,对东屏水库等10大水工程进行“预成效”3D设计,让“治水景观成效”在项目施工前展现,为设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计划对白溪沿河观光步行道、六敖西渡村溪流古道、亭旁红色文化固堤等4个水工程进行无人机航拍摄,安装全方位监控器3个省级美丽乡村。

3.2  强化监控覆盖,提升涉水安全预警能力

3.2.1强化定点监控

以“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定位服务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整合预警发布服务、实时雨情、实时水情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重点水库、易险山塘和易溢河道等三方雨水情实时监控。同时,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对已存在的监控点全部接入,对影响面广、群众利益关系密切、地势位置险要的灾害易发点新建视频监控点,对经除险加固消除隐患的山塘水库进行点位调整。目前,已纳入监控水库49座,其中新建点位视频9座;锁定地质灾害点46处,调整监控点位3处。

3.2.2强化定时监测

以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三门县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两大数据库为基础,依照“两控、定取”工作方式,重点推进城乡重点水源保护地、自然水净化和重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等2类工程的水质实时监控;对改造提升、重点流经、易淤积三类河道进行监测点位设置,采取定取与不定期方式取样检测,并及时将数据录入到系统,以供决策参考。目前,设供水水质实时监控点为4处,河流取样监测点位112处,其中提升河流排污口监测31处,共录入检测信息1120余次。

3.2.3强化定期分析

基于标准数据和采样数据的对比中,系统自动筛选超标数据,全面比较,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应急预警系统。如:雨水情预警系统[3]能够及时将水位超标、水量超高等信息,在该地理位置上显示红色或黄色;水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将水质不达标监测点位以蓝色或褐色表现在该地理位置上;项目建设预警系统:分通过对定期录入的进水量、进水水质和出水量、出水质等治标的纵横比对,及时显现项目设施运行问题。目前,根据雨水情、水质监测、项目运行等三大预警系统在全县设置避灾点37个,划定水功能保护区域13个,污水排放源头追溯排查非法排污企业3家,刑拘7人。

3.3  延伸平台触角,实现治水工作全民监管

3.3.1  掌上拍水:寻找问题

充分利用“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地理信息服务发布技术建设监管互动系统,将系统的服务平台延伸至县域任何点,信息网络覆盖全县域。利用移动终端服务设备,群众可以拍摄河道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问题图片,及时上传到监督管理系统。政府部门成立“督改队”,定时点击查询、督办、点评乡镇部门履职情况,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反映人。同时,该平台还设立意见征询、社会调查和微信互动等功能,对发送的问题发动群众讨论,提供解决思路、参与监督评议等,实现信息横向纵向多方互动,融合信息发布与问题反馈双重功能,促进全民参与项目监督、集思广益为“治水”办实事。

 

图3  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移动督导系统

3.3.2  踏迹知水:掌控问题

按照“踏点、连线、成面”的踏勘水工作顺序,以时间、地点等为关键词将重要领导实地走访足迹定位到“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底图上供系统调用,将重要的问题要求和指示精神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辅以说明。并且依托新三门网站对领导的足迹进行全面搜索,自动锁定进行定位超链接。同时,该系统提供以时间节点、领导信息、村庄地点等关键词查询功能,并分别以时间轴、足迹面、村庄圈等三种形式动态展现出来。根据不同领导、时间段的问题、建议和指示等,乡镇部门可以及时优化措施手段,群众参与治水工作监督和评议。目前,共显示足迹32个村102处足迹,其中从新三门网站自动定锁位65处,群众监督投诉42人次。

 

图4  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治水足迹系统

3.3.3重典治水,“响应”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按照“打击一例、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原则,将典型案例的宣传有针对性地“搬到”系统中去。在前期全面排摸的基础上,将重点排污企业、禁采砂区滩涂、禁限畜禽养殖场和牛蛙养殖场等污染性企业,按照工业废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分类定位到系统中,因“企”制宜,根据污染性质不同,将可能涉及环境的法律法规、典型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宣传资料等,以手机短信、图片传真等方式定期定目标发送到企业负责人,促使企业教于法、警于法、守于法,避免法盲犯罪现象发生。目前,该系统共发动短信2万余次,传真6000余份,覆盖企业1027家。 

4  结语

“三门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又一个基于“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建成的典型应用,平台能直观、动态地反映全县治水工作进展、成效,实现对雨水情、水质、污染等实时监控,并提供水环境监测实时服务,达到了三门县“五水共治”作战一张图、管理一盘棋的效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更可靠、更高效的依据,“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大大坚定了我县测绘与地理信息从业人员不断开拓思路,努力创新的信念,我们将继续抓住这个契机,推动“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应用,提供更高效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现平台价值。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邓轶,赵红.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研究[J].测绘通报,2011,(9):74-75

<!--[if !supportLists]-->[2] <!--[endif]-->张卫东.浅谈“天地图·浙江”如何服务于“美丽浙江—五水共治”建设[J].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2014,,(1):24

<!--[if !supportLists]-->[3] <!--[endif]-->黄孔海,邱超,虞开森.基于WebGIS的实时水情信息发布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水文,2006,第26卷(4):73-76

上一篇:全新AutoCAD2015工具 新功能升级和行业评价

下一篇:GIS在石油物探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