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issky.net- GIS空间站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RSS订阅 网站资讯通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GIS空间站 >> 技术专栏 >> 地理信息 >> 正文

以联合国的名义促进数据共享

作者:王卉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7
摘要:全球环境、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口健康等热点问题,如果没有数据共享就无法解决。从科学意义上说,这一项目是在推进数据共享;从更高层次讲,对于中国科学家如何融入到全球科学交流体系中去也是一个创新性举措。
 
科学数据共享关涉全球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甚至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科学数据共享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家都想共享别人的数据,而不愿把自己的数据共享给别人。这使数据共享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
 
以此为背景,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计划走出了一条新路,创建了一个新平台。
 
参与这个平台能得到什么
 
“2003~2005年,联合国和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世界信息峰会明确提出要把‘数字鸿沟’变为‘数字机遇’,怎么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个机遇。”
 
在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主办、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承办的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UN GAID e-SDDC)非中心化网群网建设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刘闯快人快语。刘闯是UN GAID e-SDDC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
 
据刘闯介绍,她曾向联合国提交了构建以非中心化网群网为特色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UN GAID e-SDDC)的建议,并提出了“构建网络、开放共享、鼓励创新、共同发展”的实施方略,得到了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全球联盟(UN GAID)的批准,并作为优先领域计划予以实施。
 
“联合国为我们提供了团聚世界优秀科学家和高层政界决策者的共同商议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可以变成有形资产。有的人有钱就干,没钱就不干。这么多年,对于数据共享,我是有钱没钱都干。”刘闯说。
 
这次研讨会是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科学院组织(IAP)、UN GAID e-SDDC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联合召开的亚太地区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国际研讨会的一个分会。
 
刘闯解释,UN GAID e-SDDC是个非常好的无形资产平台,是联合国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全球联盟(UN GAID)的前沿领域计划之一。非中心化网群网,本意是给每一个有意参与的人和单位均创造平等和无歧视参与的机会,这个概念是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首先提出的。数据共享的中心化会产生大国垄断;而非中心化的网群网,可以更好地把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更平等地开展数据共享。
 
刘闯总结了此次会议的创新点:其一,第一次在我国公开提出科学数据共享的非中心化网群网的概念及其内涵,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二,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人人可以参与的5项行动路线图,创造了一种利益相关文化和参与者多赢机制;其三,从联合国的尺度,层次高,范围广,促进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国家战略与国际接轨。
 
“这是非常好的文化,是一种可以达到多赢的和谐文化,参与者起码有‘3P’的收获:Partner(合作伙伴),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Platform(平台),参与者可以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本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政治家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找到每一位合作伙伴的贡献;Program(项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全球联盟(UN GAID)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刘闯介绍说。
 
这一计划作为联合国的一个大计划,是一项长期任务,该计划试图在科技界支撑可持续发展方面填补数字鸿沟,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刘闯动议向联合国提出这一计划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协国际组织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及时支持。
 
“全球环境、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人口健康等都是国际组织会议的热点话题,如果没有数据,这些问题就无法解决;特别是一些区域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更要借助于数据共享的手段。”UN GAID e-SDDC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表示。
 
“特别在发展中国家,越是数据少,越是难以共享。要解决信息贫富分化,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推动数据共享。”郭华东说。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郭华东表示:“这一项目从科学意义上说,是推进数据共享;从更高层次讲,对于中国科学家如何融入全球科学交流体系,也是一个创新性举措!”他认为,刘闯以中国科学院名义申请到的联合国这一项目是个高层次的平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家可以与更高层次官员、企业家、科学界人士进行有益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借此提高学术水平,也提高中国科学界在世界的影响力。通过进一步工作,中国科学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起到引领世界潮流和方向的作用。
 
2006年12月15日,UN GAID e-SDDC项目计划得到联合国批准,正式启动。从此,在联合国,增加了科学家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是由中国人牵头的。此项目申请的成功,既有中国在数据共享方面已有工作的因素,也有部分来自刘闯的个人魅力,她至今已经连续6年担任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保护与共享任务组共同主席。
 
项目先后成功召开了巴西圣保罗会议、南非普里托利亚会议和美国华盛顿会议。仅仅不到一年,联合国已经对这一项目表示认可:邀请该项目负责人分别在联合国第十次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大会(日内瓦,2007年5月)和联合国第二次互联网论坛(巴西,2007年11月)分会上作主导发言。该项工作第一年度成果已经正式记录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上。
 
这项工作同时在国际组织中彰显出影响力。比如,在郭华东任执委的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执委会上,在讨论未来的工作计划时,已经把有关这一项目的内容纳入其中。
 
“其重要意义是,中国科学院已经跻身这个事业,并成为领衔单位,在此平台,享受同其他国家一样的待遇,并在很多问题上,有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更多的参与机会。”郭华东评价,“从具体工作来讲,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
 
据介绍,在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之外,还有5个合作主导单位,包括中国科协联合国事务信息领域咨商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西国家环境信息参考中心、南非国家基金会。
 
目前,已有来自17个国家、29个单位被邀请在2007年参加本项计划。这些单位包括国际组织,也包括来自发达国家的单位,更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和组织等。
 
中国数据共享之路
 
“数据开放,国家兴旺。”9年前,刘闯从美国回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推动中国的数据共享。
 
“9年前我提到数据共享,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人问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想把数据拿到美国去。现在状况不一样了,中国在科学数据共享观念上的进步是很大的。”刘闯说。
 
2001年,从国家层面,科技部牵头推动的数据共享工作付诸行动,中国气象局作为“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第一个试点部门,开始在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与共享技术方面开展有益探索。2002年,包括中国地震局在内的几个单位成为第二批试点部门。至今已先后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工程技术、区域综合六大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了科技数据共享工作。一些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与持续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由于在1994年率先提出中国科学数据共享问题,中国科学院原地学部主任、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家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孙枢院士被誉为倡导和推动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先驱。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孙枢解释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凭介绍信能够到相关单位获得数据。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逐渐市场化之后,数据开始要钱,并且价钱不菲,数据获取成为不少科研项目的一个巨大负担,并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学和资源环境领域专家非常关注数据共享问题,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连续的、长期的数据需求更加迫切,地学部的院士们开始数次开会讨论,首先呼吁如何实现资源环境和地学领域的数据共享,并向中央提出咨询性建议,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此批示:这才是宏观战略问题。
 
发达国家的科学数据共享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中国科学家在网上可以获得一些国外的数据,一度对于自己的数据反而不知道,因为数据没上网、不共享。
 
孙枢介绍,刘闯回国时,中国的数据共享问题还没有作为一个任务明确提出。刘闯当时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她利用很少的资金把综考会的一些数据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甚至把有些科学家笔记本上的一些资料也整理了下来,并参与了科技部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有关政策制定的讨论。”
 
刘闯同时也是第一个把美国MODIS卫星数据引入中国,让国内科学家网络无偿共享的人,这些信息在资源、环境、灾害、地球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刘闯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时的相关发言也吸引了一些国外专家的注意,一些国际组织邀请她担任领导职务。“她曾在国际组织工作,英语非常流利,人很热心,有为大家服务,为集体、为国家事业以至全人类事业作贡献的精神。”孙枢评价。
 
“我国的数据共享工作应该说是刚刚起步,有些方面不错,但还不是非常理想。”孙枢认为,在应用示范上,UN GAID e-SDDC计划以发展中国家亟需的脱贫、减灾防灾和公众健康为优先领域,问题抓得很好,在发展中国家,从这3方面入手是最现实、最迫切的。当前的科学数据共享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我们都说,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过开展数据共享才能促进全球信息社会的构想真正变成现实的进程。”孙枢说,此次会议给他的深刻印象是,联合国把科学数据共享提高到具有全球意义的高度。
 
孙枢表示,大部分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都可以共享。中国作为大国,应有责任在联合国平台上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数据共享方面有所作为。
 
在联合国大项目框架下,项目已经开始,孙枢认为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个好的框架,进一步明确重点,筛选若干有战略意义的具备一定条件的方向和项目,与国内各部门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世界各组织、世界各其他国家部门组织密切合作,使数据共享在各国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中有效发挥作用。
 
应用:数据共享不仅科研层面受益
 
在有关各方努力下,有多家单位作为项目应用支持单位,应急管理与紧急救援领域是其中之一。
 
该领域是国际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紧急救援对科学数据共享的需要不言自明。比如,印度洋地震海啸之后,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和移动指挥与通讯系统。当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为政府管理和指挥者提供的决策信息不够,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率不高,以至于指挥者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处置灾害事件。“为实现巨灾快速判断,需要建立全球强震带规模的数据库。”曲国胜说。
 
他认为,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灾情信息内容、标准、共享政策以及共享渠道等的建设。比如通过3~5年发展中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官员研修班,逐步建立亚洲和中美洲—拉丁美洲国家灾情快速获取网络节点,构成强震灾情获取、决策、快速应用共享的发展中国家减灾网。
 
中国再生资源网总裁赵建明提供的信息表明,再生资源产业也具有国际大循环性,存储、分布、种类必须建立国际再生资源数据共享机制,才能为各国人民所用,再生资源信息共享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刘闯对此评价说:“过去我们一提到数据共享,往往想到的是科学研究层面,实际上再生资源信息共享是产业发展领域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采用信息通讯技术、配合再生资源的一系列信息的服务,为几十万贫困人员通过废旧物品资源化获得就业机会,在资源与环境两个环节上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例证。”9年前,她提出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在国家层面上应实施“大循环”战略,即国家投资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全民应用科学数据资源,各界以不同方式回报国家,也包括企业界以税收的方式回报国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也为世界瞩目,传染病疫情的快速上达和控制让不少国家羡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介绍,中国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已建立覆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触角延伸到城乡社区。他们正在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
 
中国气象局作为数据共享的试点,基本解决了国内科技界对气象数据获取的突出问题。比如,以前国内的资料要到国外去拿,气象资料很昂贵,买不起。现在,中国科学家可以点击登录、网上访问,所获取的资料远远比国外要丰富;另外,气象资料面向公益性用户免费提供,用户无须再支付高昂的费用。
 
UN GAID e-SDDC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表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将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推动与非洲的合作,在技术援助、联合开发等方面会作出双方共赢的成果。他同时建议,只有数据支撑技术共享、理念共享,再加上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Tags:数据共享  
责任编辑:gissky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