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望奋斗路 最忆是夏潭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场中的李兆宜心情无比激动。注视着手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李兆宜的记忆又回到江西省那个叫夏潭的小山村。 2016年7月22日上午,...

作者:杨旋来源:自然资源报|2021年05月14日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场中的李兆宜心情无比激动。注视着手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李兆宜的记忆又回到江西省那个叫夏潭的小山村。

2016年7月22日上午,不足30岁的李兆宜走进了夏潭村。作为自然资源部派驻江西省赣州市五云镇夏潭村的第一书记,他在此后的746个日夜里,将自己的火热青春献给了这个贫困山村。

精准施策,个性化帮扶

甜叶菊成为致富“金叶子”

到村第一件事是走访贫困户。49户157人,李兆宜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挨家挨户深入走访。

坳背组是离村委会最远的村民小组,只有10户人家,需要沿着崎岖山路走上一段。82岁的贫困户吴家清就在最高最偏的地方,房子年久失修。吴家清老人和已经年过六十的儿子相依为命,两人都患有疾病。面对此情此景,李兆宜想到走访以来了解的那些村民遭遇车祸致残的窘境、常年被疾病折磨的困境、部分贫困群众的艰难生活,深切体会到了“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他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湖南籍的李兆宜,不懂赣州客家话,就像背单词似的自学方言,诚恳谦虚地学习沟通。很快,他就能和乡亲们进行交流,也收获了第一份信任——“这个北京来的干部能听能说老表的话”。在摸清了全部贫困户的情况后,李兆宜按照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等情况,建立了针对每户的精准扶贫计划表,并逐步建立完善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

贫困户刘善桐的妻子有精神疾病,常年医药费开支令这个家不堪重负。在多次与刘善桐的交流中,李兆宜发现这个内向朴实的汉子擅长养殖禽类,于是采用“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帮扶。帮扶后,刘善桐妻子的医药费报销比例提高至90%以上,家里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改善,而且通过甜叶菊种植、野鸭养殖等,全家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多元。

来驻村前,在部里的帮扶下,夏潭村已将甜叶菊产业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在跟村民们一起种植、收割、晾晒的过程中,李兆宜发现从外地买来的种苗经过长途运输,种植成活率只有70%左右,严重影响村民收益,他便琢磨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夏潭村建成了1.5亩的智能恒温育苗大棚和30亩育苗基地,2017年甜叶菊育苗数量突破100万株,种苗成活率达95%以上,亩均收益提高了10%。

尝到甜头后,李兆宜又进一步研究将产业链延伸,覆盖育苗、种植、初加工,从单纯的卖“叶子”转变为既卖“叶子”又卖“产品”。2017年,全村甜叶菊实现产业规模200亩,产值100万元,仅靠此一项就为贫困户提供户均6000多元的收入,直接带动了20户贫困户脱贫,以产业升级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自身“造血”脱贫的转变。小小的甜叶菊,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每天扫扫地,一个月就能挣300元。”62岁的贫困户郭五狗鳏居多年,无儿无女,还患有长期慢性病。对于这样的弱劳动力,李兆宜向镇上争取了支持,在村里成立了一支保洁队伍,由13名贫困户组成。郭五狗也被纳入到村保洁队伍。每天,他把负责的片区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工作的时候也主动维护村容村貌。“李书记给了咱这个岗位,那就得好好干。” 郭五狗说。

2018年,夏潭村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45%降至1%以下。

抓党建,建强党组织

党员为群众做事就要顶呱呱

夏潭村近1300人中,只有34名党员,其中一半还常年在外地打工,在村的60岁以上党员有16人。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李兆宜对党建工作归纳了三句话:“千强万强不如党员队伍强,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金杯银杯不如老表的口碑。”

首先,抓住党员,让“关键少数”发挥出“关键作用”。李兆宜建立了听村民说事、让党员议事、为村民办事、请村民评事的“四事”工作法,“老表说,党员议,支部定,村里看,最后再请老表评”,把发挥支部、党员作用与村民利益、村内重大事项紧密结合。

田承标曾是荷树组的党小组组长,按照“四事”工作法,他在小组内收集了村民的诉求。在支部大会上,他提出了要修水沟。有人反对:这个意见以前就提了,怎么老提?李兆宜却认为,田承标代表村民的意见,党支部应该支持,要让老表反映给党员的事情有着落,才能建立起信任。在经过讨论和实地走访后,党支部积极采纳了田承标的意见。

修水沟的过程中,田承标每天都要去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水沟按时保质修好了,田承标和党支部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他告诉李兆宜:“老表夸我做事顶呱呱,那我以后要更加顶呱呱。”

慢慢的,这项制度坚持了下来,不仅激发了田承标等党员的工作热情,也在夏潭村逐步形成了“党员为群众、群众赞党员、党员有威信、群众得实惠、党员更有动力”的良性循环,真正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党内政治生活定期化、党员活动场所标准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将党组织这个“火车头”带好。除了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定工作,李兆宜还针对夏潭村实际,设计了不少自选动作:在村合作社建立党小组,集体经济发展到哪里,党员的示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生产技术好的党员联系产业相同的贫困户,手把手共同生产、共同致富。

在李兆宜的案头常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之江新语》,另一本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边学边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设立了夏潭村“政策超市”,将各类政策文件分门别类公开;设立党务公开栏,及时公开党务村务、重大事项;针对一些党员常年在外打工的情况,特意设置了网上征求意见箱;建立了党员工作微信群,为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建立起了及时、顺畅的沟通渠道。

除了发挥好党员的示范作用,还必须注重为党培养新人。对于后备力量,李兆宜要求在考察期内必须办理一件民生实事,定期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自身的责任感。两年时间,村党支部吸纳了6名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积极分子成为党员,进一步充实了力量,“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日益壮大。

打井找水,补民生短板

让群众生活甜到心头

“出水啦!出水啦!”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喊声,2017年1月20日,夏潭1号井成功出水,村民们扶老携幼地聚集在钻井机台周围。有的村民还带了碗,直接舀起刚抽上来的水,咕嘟咕嘟大口喝下去。

就在水井出水的半年前,村民用水还是另一番光景——从山上用管子接水,或者从已经发绿的老井中引水再过滤,成本高不说,既不安全,还不稳定。从北京来到赣南革命老区,看到村民们还在为喝上一口放心的水而发愁,李兆宜心里五味杂陈。

“李书记,要是能通上自来水,5块钱一吨我都愿意买!”在村里走访时,73岁的郭厚生说起水的问题就十分激动。2015年冬天,水管断了,老人去接管子时摔了一跤,差点没命。

“特别想喝上干净自来水。”“现在喝水不干净,管子老断,希望村里重视水的问题。”刚到村里,在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上,一张张表达意见的纸条递到了李兆宜手上。

民之所盼,我之所往。解决安全饮水难题成为横在李兆宜心头的一件大事。他主动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寻求帮助。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夏潭村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建成探采结合井3口,同时以安全饮水工程为统领,通过建设高位蓄水池、饮水管网,引水到户,实现了“安全饮水家家有”。

“头号民生工程”解决了,李兆宜又从房、路、电、网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上发力,全村通水泥路,入户便道硬化率达100%,网络、生产生活用电、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卫生厕所使用率也达到了100%;村里还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有位大学生为此专门发朋友圈说:“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更照亮了大家的心路。”

结合土地整治项目,拓宽夏潭河河道,修筑了800米的河堤,消除了雨季洪水隐患;修建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卫生室,扩大夏潭村奖学金支持范围……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实打实地不断提高着村民的幸福指数。

2017年,坳背组青年刘英和返乡创业,投入自有资金50余万元,建成了集配种、养殖、粪便无公害处理、有机肥销售于一体的肉兔养殖场,年销售肉兔1万余只,直接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发展致富。

“家乡真的变好了,现在我们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一起回家干干。”刘英和说。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还有4位。过去他们外出打工,过年才“回家看看”,如今相约一起“回家干干”。两年来,夏潭村发生的点滴变化,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回望奋斗路,最忆是夏潭。在这个山村奋斗的两年时光里,李兆宜深刻明白了共产党员、人民、中国梦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土地整治项目修好了机耕道、挡土墙,村民会竖起大拇指说“顶好”;村民门前的路基塌方了,他会问“李书记,这可咋办”;坳背组的通户路修通了,每次去村民家里,他们总要念共产党的好;听说李书记要走了,几位大姐专门做了一沓鞋垫……这些,都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记忆中,也成为夏潭村百姓奔小康路上的甜蜜回忆。

上一篇: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启动

下一篇:宁夏探索市场化机制“唤醒”沉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