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空间治理与土地管理创新

第二十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利用与规划”为主题,来自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48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

作者:土地观察来源:土地观察|2024年03月21日

第二十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利用与规划”为主题,来自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48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言献策。

适应国土空间治理新要求

与会专家们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在国土空间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要求须加强土地学科建设。
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提出,国土空间治理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完善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和政策配套,重视跨区域、跨流域的国土空间一体化治理机制,这些都是土地学科建设应当关注的重点。
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认为,土地科学应以整体性的新物质主义视角重新思考“天—地—人—生—物”的关联,为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基于土地资源安全视角,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郧文聚研究员就当前土地科学领域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应着重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稳妥推进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大力开展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保障高质量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赵小敏教授提出,尽管土地遥感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等领域广泛应用,但该技术发展需要在机理性研究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利用做好技术支撑。该校陈美球教授介绍了“以生为本、以赛促教”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需要从思维、技能和意识三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其他与会专家也分别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提出见解,一致认为应紧扣新时代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适应学科交叉和新型科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更新,强化青年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的传承,加强院校间的共联共建机制,推动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

关注耕地利用转型与保护政策创新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耕地利用转型与耕保政策创新,分析研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有效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提出,要基于“弹性空间—质量提升—风险管控—纵横补偿”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权益四个维度保护的转型。河海大学陈浮教授认为,大食物观与耕地保护协同推进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转型的本质要求,创新全产业链利用模式将激发新活力。
对于如何提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华中农业大学李红波教授提出“技术主导下资源—经济驱动”“政策助力下资源—技术驱动”“资源与经济双元逻辑下技术—政策驱动”等实现路径。四川大学朱红波教授团队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存在着集聚效应。东北大学吕晓教授团队提出,耕地的内外动力(适应力和活力)及其抗逆力,共同决定了耕地利用系统的绿色转型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旭鹏博士认为,耕地保护补偿的逻辑起点在于实现耕地保护多元目标协同,包括补偿机制与奖励机制,侧重行为补偿,耕地生产经营者应为最终受偿对象。
其他与会专家提出,耕地进出平衡要强调优化调整农用地内部地类结构布局,重视政策执行周期内潜在的偏移风险。

推动资源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资源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与会专家分别针对乡村振兴用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分析建言。
南昌大学刘建生教授提出了面向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研究框架。东北大学王玉波教授认为,可从精准投入关联领域、农村土地整治增加指标、资源产业优势集聚要素、发挥认可支持功效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浙江财经大学游和远教授构建相关模型,在推动粮食安全优化与农业集约生产优化情景下,对农地利用结构和农地利用布局差异性进行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团队认为,大都市郊区农村土地游憩功能优势区位与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中央财经大学王昊教授团队认为,城市居住用地多主体供应系统中风险差异和价格差异,是影响居住用地需求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张正峰教授团队创新多源数据融合的工业用地识别方法,并对苏南城市群工业用地时空格局进行实证研究。
浙江大学岳文泽教授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城乡要素共融共通、生态系统共保共治和保障机制的共享共赢。广西大学聂鑫教授团队认为,相比传统土地整治,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成效更显著。华中农业大学汪文雄教授团队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出,要实现多元主体协同。
山东建筑大学董光龙副教授从土地利用多宜性、土地资源稀缺性与需求多样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新框架。东华理工大学陈竹安副教授团队认为,保护农业空间和绿色空间,是增加区域碳储量的有效途径,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应注重存量优化。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权益保护等相关内容展开交流探讨。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上一篇:CSPON建设 | “场景流”“业务流”“数据…

下一篇:产业融合视角下乡村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