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issky.net- GIS空间站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RSS订阅 网站资讯通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GIS空间站 >> 新闻动态 >> 地理信息动态 >> 正文

灾区种种 地图的力量

作者:许泳    新闻来源:计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0

【计世独家】堰塞湖在哪里?库容量有多大?周围总体情况如何?汶川地震后,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前线抗震救灾的人们。随着一张张高精度的

 
、清晰的、信息丰富的地图送到灾区,人们紧张的心情才略显轻松。

我们听到命令后再撤离,有遥感在帮我们监测堰塞湖。”这句话出自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一位普通农村老大妈之口,对测绘技术的认识在这次地震中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5.12大地震发生后没几天,灾区人民还没来得及从大地震的悲痛中走出,就又受到水灾的威胁。特别是地震灾区堰塞湖的防洪、安全问题突出。“前方抢险指挥部急需堰塞湖等高线影像地图,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跟时间赛跑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完这句话就匆忙挂断了电话。就在几天前的5月21日,他们赶制出具有等高线信息的唐家山堰塞湖影像地图,并将影像地图和配套软件提供给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为唐家山工程应急抢险处理的前期准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我们紧急制作了各种专题地图,如地震波及地区示意图、灾区地势图、灾区交通图、紧急救援工作推进图、灾区堰塞湖分布图等。这次抗震救灾中,地图变活了。” 刚从抗灾第一线回到北京的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胥燕婴司长介绍说。

4万张地图和1200GB数据 

“5月12日到20日期间,有近4万张地形图、影像图、政区图等出自测绘部门。国家测绘局调集了4架航空摄影飞机对灾区实施航

拍,协调了6颗国内外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调整姿势对准灾区,不断获取震后影像。” 胥燕婴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四川省受灾地区详细地图。“这次抗震救灾对地图的需求有三个特点,数量大、种类多、时间紧。从接到任务到最终提供地图和数据,往往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

由于近年来测绘信息化的推进,测绘部门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较以往有很大提升,地震后短短10多天提供的地图量赶上了以往1~2个月的数量,提供的数字化测绘成果超过了1200GB。胥燕婴告诉记者,“这次测绘高科技得到了充分利用,从国内外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航空摄影、惯性导航系统,到广域数据传输网络、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设施,都为保障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的高效性发挥了作用。”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测绘局就启动了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当晚立即组织人员连夜加班赶制抗震救灾专用地图,于13号上午提交国务院应急办,并且在第一时间充分调动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测绘局等各方面力量为决策部门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已经处理完的十几幅最新灾区卫星影像图。张继贤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告诉记者: “我们这栋办公楼,从5月12日到今天,一直是“不夜城”24小时工作,几乎所有的计算机机房都在满负荷运转。”他摊开一张5月14日汶川地区的震后影像图展示给记者看: “这里是楼房,这里是滑坡的山体,这是那条惟一的公路。有了这张图,就能合理地设计救援路径。”地震后造成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和道路阻断等信息,都在航空影像中解译并标注了出来。而所有这些图纸,从影像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到信息服务,都离不开高科技和计算机的辅助。

多管齐下获取数据 

 

灾区情况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心,然而,道路不通、通信受阻、灾区地形地貌情况不详,给抢救工作带来极大障碍。由于震后遥

感影像数据获取不便,国家测绘局经过协调,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收集到了多种灾区现势遥感影像,包括COSMO雷达影像、EROS、Quickbird、TerraSAR、SPOT5、模拟及数码航片等现势性资料。

为了尽快获得灾区的地理信息,5月14日一早,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紧急调集轻型飞机遥感系统和无人驾驶飞机低空遥感系统赴灾区,实施高分辨率航空摄影。无人机、小飞机具有飞行高度低、对起降地点要求低、可在较恶劣天气飞行等优点; 和这批飞机一起运往灾区的,还有一套装有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

记者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机房里,见到了第一批前往灾区参加航飞任务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新图公司的项目经理丁晓波,“我14日上午接到命令时,心里非常激动,简单准备了些日用品就匆忙出发了。我们租用了物流公司的卡车,组成一个20多人的车队,开车直奔四川。”丁晓波一行马不停蹄,心里想的就是要尽快到达现场。出发时带的一些面包和矿泉水就是他们的食物,终于在16日凌晨1点到达了广元市西北部三堆镇。 三堆镇与青川县观音乡连界,东邻朝天区羊木镇。“道路修通一些,我们就往前进一点,到达这个离青川最近的地方时,就再也无法往前走了。”

连续奔波了30多个小时的这批工作人员,为了寻找适于飞机起降的一小块平地,顾不上疲惫,马上打着手电筒考察当地地形,并且在简易帐篷里安装好了带去的计算机。“进入这个地区就已经打不通手机和小灵通了,我们与外界所有通信联系都暂时不通了,对这个地方的位置、周围的地形也是两眼一抹黑。但在飞行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地理条件,当时惟一可借助的,就是带到灾区的那台计算机里安装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据丁晓波介绍,要确定飞机的航线、飞行距离、飞行范围等参数,完全是依赖这套系统里安装的地震前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他们随后用了3个小时安装好飞机,16日早晨5点,飞机总算可以起飞了。随后一天时间内,工作组完成了北川、平武、绵竹、什邡、青川等北部地区的影像获取,拍摄影像约850张。

“在数据获取方面,我们多管齐下,高空用卫星,空中5000米到8000米之间用大飞机, 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低空用无人机和小直升飞机。”张继贤介绍说: “这次航拍任务对驾驶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他匀速、直线、等高飞行。”这次在执行任务的Y-12飞机上,采用的是刘先林院士主持的自主研发的SWDC数码航摄系统,这台数字航空影像仪的价钱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它装有4个镜头,每个镜头可达2200多万像素。获取图像后在前方快速处理,把4个小镜头获取的图像进行拼接,而在后方进行的工作则是加地名注记等。

[1] [2] 下一页

Tags:地图  
责任编辑:gissky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中国地图